
9月25日,艺术学院公共艺术教研室全体教师赴学院展厅参观 “廉韵非遗・美育新声” 高校思政美育成果展,并召开专题研讨会,围绕非遗美育课程建设、思政育人实效提升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


在展览现场,教师们细致观摩了100余件掐丝画、60余幅中国画及15件剪纸作品,这些由非艺术专业学生创作的作品成为研讨的鲜活案例。教师们纷纷记录作品中“技艺承载思想”的创作逻辑,就材料运用、主题设计与课程衔接等方面展开即时交流。
研讨时,教师们结合展览观感与教学实践各抒己见。杨宜青老师提出:“学生作品中体现的生活观察,印证了‘认知—情感—判断—创造’美育框架的实践价值,未来可在《非遗掐丝文化体验》中增设‘生活美学转化’模块。”王洁老师则聚焦思政融入路径:“通过剪纸课程通过红色主题创作实现思政渗透,在《对话中国画》中融入廉政文化、家国情怀等主题素材。”
针对课程改革,研讨会形成三项共识:一是构建“理论讲授—非遗体验—创作实践”三阶课程体系,将莲花、青竹等清廉意象纳入课程案例库;二是开发跨学科教学资源,联合计算机专业打造非遗作品数字化展示平台,增强课程吸引力;三是建立“作品评价+行为观察” 双维度考核机制,将学生审美实践纳入课程评价。
公共艺术教研室主任吴则斌在总结中强调:“此次教研室活动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用技艺承载价值、以创作传递思想’。下一步将落实‘大美育与大思政’同向理念,未来推出更多非遗美育精品课程,建设校地共建实训基地,让非遗技艺真正成为育人载体。”
图/文:张乾 审核:池浩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