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下午,器乐理论教研室在艺术学院301会议室召开教学研讨会,由专职教师盖天骄进行了题为关于《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述评教研会的教学交流汇报,教研室全体教师参加。
盖天骄老师从人物介绍、创作背景及目的、主要内容、学界相关评述和学习及反思进行分享。
首先,人物介绍,冯文慈(1926-2015)出生于天津。中国音乐史学家、乐律学家、音乐教有家,音乐批评家,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陈荃有,中央音乐学院编审,石河子大学“绿洲学者”,《音乐研究》副主编。1968年4月生于河南宝丰。2000年7月于上海音乐学院获得博士学位,随即进入人民音乐出版社主持《音乐研究》的办刊。曾任人民音乐出版社编审、期刊中心主任;2010年调入中央音乐学院任教。长期从事中国音乐史学、音乐编辑出版学的研究。
其次,创作背景及目的,希望通过一定时段内的持续访谈,编著一部信息比较充分的具“口述史料”意义的著作,名之“访谈录要” ;将冯先生编著于1959年和1985年的两部油印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和古代音乐史的教材初稿做整理、注释,以求正式出版,名之“未刊著述二种”。借此两部书著,为学界提供新的有价值的现当代音乐及音乐史学史的资料。
该书指向所有“冯文慈们”,即:共和国成立前后所培养、成长起来的一代音乐家。如今,他们年事已高,逐渐退出了历史的大舞台,对这些音乐家的艺术历程进行及时搜集、记录、整理与研究,保存这批“一手”的“活态”资料,应该成为当下音乐界、学术界十分重要的一项使命。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成长经历(第一部分“踏入音乐艺术及学术的门槛”记录冯先生在社会环境尚不如当今如此和平稳定的年代里,从懵懂少年至知命之年的人生经历)。学术成就(第二部分“中国音乐史学——我的最终选择”记录自20世纪50年代冯先生初涉音乐学专业开始,其在“音研所”编撰《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纲要》《中国音乐简史》的经历和对朱载堉相关问题的研究,以及编写《中外音乐交流史》时的台前幕后。)治学理念(第三部分“学术理念与人生情怀”记录冯先生在学术旅程中所遇良师、益友、“畏友”以及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问题的思考)。学界相关评述,研究主体:1、身份的转换:“写史人”与“说史人”的转换;2、研究主体的双重性:历史研究者与历史当事人共同合作研究和书写历史。编著/采访内容的深入与严谨性:如:冯先生“人生经历”的口述资料,也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音乐学界的样貌(学科设立、历届学生等);各个专题的采访时间都是通过不同时间节点的多次采访才得以完成的;专题访谈内容撰写了“导言”和“按语”。
落脚点(目的):展示冯氏人格,以“冯式批评”精神提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点。
总的来说,此著从“音乐口述史”的视角来看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且吴春燕和郭树群认为,它不仅是近年音乐学界饱含学术温度的一部力作,也是近代音乐学术史上特别值得关注的一件事。《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作为两代音乐学人携手共同完成的一部音乐口述史著录。
最后,老师们也就本次研讨会内容和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总结:《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是一部集学术性、历史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优秀著作。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冯文慈先生学术生涯和人格魅力的珍贵资料,更为音乐学界的后辈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学术启示和历史借鉴。
图/文:程雯 审核:池浩东